您现在的位置:新生活在线 生活新闻
分享

近日,国家医疗保障局与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共同发布了《支持创新药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以下简称《措施》),旨在进一步强化和优化对创新药发展全过程的扶持政策。自2015年被誉为“中国创新药元年”以来,我国在过去的10年间,陆续推出了多项政策措施,以激励生物医药领域的创新研究。这些举措有力地推动了中国从仿制药主导大国向创新药强国的战略转型。

从国家战略的高度到地方实践层面的积极探索,我国创新药物的发展历程曾经遭遇过一段时期的挑战和低谷,但如今正迎来发展的春天,驶入了快速发展的轨道。“一个创新型国家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真正具有创新力的新质生产力。”在近日于上海举办的创新药械准入与治理研讨会上,上海市卫生和健康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金春林指出,“特别是在生物医药产业,这种新质生产力体现在多部门协同推动的实体经济发展上。”

去年7月,国家审议通过《全链条支持创新药发展实施方案》,一年后,《措施》出台。“这一年间,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地区都拿出了真金白银。”金春林说,“从药品研发的研发端、支付端、准入端、配套措施等多个方面都提供了‘干货’。如在研发端,药品数据赋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新药在三期申报阶段就可以与医保局进行沟通、引入保险资金支持研发等,《措施》带来了许多鼓舞。”

中国医药创新促进会资深会长宋瑞霖介绍,我国目前拥有1775种first-in-class(首创新药)管线,全球占比19%;从license-out(技术授权出海)数量来看,我国在全球占14%,总金额在全球占30%,中国医药正逐渐成为全球医药创新的重要源头。

“从上海新药新械发展角度来看,器械比较快、比较多,药品周期则长些。”上海市申康医院发展中心党委书记赵丹丹介绍,为助推本市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创新药械进医院”已纳入上海市级医院的绩效考核范围;同时,今年6月,申康下属的上海临床创新转化研究院联合保险机构推出“申爱保”,先期从乳腺癌、卵巢癌、宫颈癌和子宫内膜癌等4个女性常见肿瘤起步,覆盖25个肿瘤病种,创新性地为确诊患者、复发患者这类“带病体”提供术前可投保的机会,“在100万保额中,可以用创新药械,解决了‘不敢用新药’的一些实际问题,也是一种针对多层次保障的尝试”。

长久以来,业界普遍认为创新药械研发过程充满挑战,常用“3个10”来形容其难度,即需要投入高达10个亿的资金、耗时长达10年的时间,而且成功率不到10%。然而,如今“3个准入”——药监准入、医保准入、医院准入,正成为推动探索创新药械“无人区”的重要力量。金春林表示,快速、大量地使用创新药是支持其发展的核心,而能否真正为患者带来治疗上的改善,则是这些准入标准的唯一衡量标准。

2025-09-11 16:15

责任编辑:admin

免责声明: 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如涉及作品内容或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工作人员联系(18731251601),我们将第一时间与您协商。谢谢支持!

相关阅读
关键词:
最新文章
热点内容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