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新生活在线 生活新闻
分享

杭剧,又称武林调或武林班,是杭州地区独具特色的地方戏曲艺术。其起源可追溯至清末民初,由杭州地方曲种——宣卷演变而来。宣卷起源于元明时期,至清朝末年民国初年,已发展成为百姓日常娱乐中的一种流行说唱形式。因其词句通俗易懂、曲调简单易学,深受群众喜爱,故而在杭城及其周边地区迅速流传开来,成为杭州地区文化的一大亮点。

1932年,傅智芳等戏曲爱好者共同发起,正式成立了杭剧春秋社,从此“杭剧”这一独特的戏曲名称正式诞生。在随后的1933年至1934年间,杭剧迎来了其发展的黄金时期。期间,涌现出了民乐社、同乐社、元元班、同民社等共计13个颇具影响力的班社,各具特色,各领风骚。与此同时,上海百代、丽歌、胜利等三家知名唱片公司也纷纷竞相录制杭剧唱片,使得这一地方戏曲艺术形式得以广泛传播。 在这一时期,杭剧界涌现出了不少才华横溢的艺术家,如享有盛誉的老生俞少泉,以及旦角界的绿牡丹、粉艳霞等,他们的精彩表演不仅赢得了观众的喜爱,而且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录音作品,流传至今。至此,杭剧这一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戏曲样式,开始在江浙水乡乃至更广阔的区域内崭露头角,逐渐成为人们文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新中国成立后,“杭剧”一称正式确立,全国仅余三家杭剧团。1968年,杭州杭剧团撤销,杭剧便成为杭州民间业余文化,一直延续至今。2000年以后,黄龙洞景区开始新编、复排杭剧,并主要在黄龙洞禧园大舞台进行演出,接连上演了《苏小小》《龙凤锁》《银瓶》《结发缘》等多场大戏。

2005年,“杭剧”入选浙江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22年,由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岳庙管理处黄龙演艺中心申报的“杭剧”被正式列入第七批杭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杭剧唱腔、表演均由老艺人口传心授。为了传承保护杭剧,传承人在黄龙洞景区(黄龙杭剧团)表演过程中常年进行传承授艺活动,培养出了一批杭剧传承人。

在黄龙演艺中心的舞台上,一支由37名成员组成的团队正日复一日地坚守着他们的使命。在这365天不间断的表演中,无论是担任主演还是配角,他们心中都怀揣着一份共同信念——那就是让杭剧这一传统艺术形式被更多人听见、看见,并深深地爱上。杭剧曾历经中断的遗憾,然而,他们坚信,只要坚守着传承的根基,勇于探索创新的道路,这门古老的艺术必将焕发出新的生机,并在更多人的心中激起新的回响。正如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蔡婕所言,她的话语中透露出对杭剧深深的热爱,也展现了一群传承人坚定不移的信念和底气。

2025-09-11 10:00

责任编辑:admin

免责声明: 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如涉及作品内容或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工作人员联系(18731251601),我们将第一时间与您协商。谢谢支持!

相关阅读
关键词:
最新文章
热点内容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