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新生活在线 正文

最近,一份最新数据引起了广泛关注:预计到2025年,安徽省的夏粮(尤其是小麦)种植面积将达到4332.6万亩,位列全国第三;每亩产量为406.7公斤,在全国排名第七;总产量高达1762万吨,同样位居全国第三。

在丰收的喜悦背后,凝聚着无数种植户的辛勤耕耘与汗水,更离不开我省小麦栽培技术团队持之以恒的探索与努力。近年来,随着小麦品种的更新换代、栽培技术的不断改进以及政策的强力支持,安徽小麦的产量实现了显著提升。据省农科院作物研究所杜世州博士介绍,相较于2013年,2023年全省小麦的平均单产已达到405.3公斤/亩,年均增幅高达3.6公斤/亩,总产量更是达到了348.16亿斤,比2013年至2023年间增长了82亿斤。展望未来,2025年预计的单产将达到406.7公斤/亩,仅次于2024年的407.7公斤/亩,创下历史第二高产纪录。即便在今年气候条件并不理想的情况下,我们仍取得了如此佳绩,这离不开新品种的广泛应用以及高产栽培技术的提升与推广。这一切,都彰显了我省小麦产业发展的蓬勃活力。

安徽小麦单产的“天花板”,曾被多重现实因素牢牢锁住。

土壤与播种的“先天不足”最为突出。沿淮淮北的砂姜黑土,耕性差、适耕期短,旱时皲裂如网,涝时积水成潭;沿淮及沿江的水稻土,黏重如泥,湿度难控,耕整地如同“与泥摔跤”。加之秸秆还田质量参差不齐,缺苗断垄成常态,麦苗“先天发育不良”。

技术落地的“最后一公里”梗阻更甚。拔节期干旱等自然风险让“关键肥”难施下去。“拔节期该追肥,年轻人外出打工,老人扛不动化肥,遇干旱,想追肥也没水浇。”定远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唐中兴坦言,新技术有的操作繁琐,农户“学不会、用不上”;有的停留在“因墒播种”“因苗追肥”等原则性表述上,农户面对具体田块仍“不知咋办”。

市场产品多样化形成“选择困境”。农机、肥料等产品更新快、品类杂,农户“雾里看花”看不懂;企业主导的推广模式让农户对新产品半信半疑,技术信任链难以建立。

“要实现大面积单产提升,必须提高耕整地播种质量和科学施肥效率。”省农科院作物研究所陈欢博士认为,沿淮淮北砂姜黑土地区耕整地困难,严重影响出苗率和整齐度,“过去说‘七分种三分管’,现在看来说‘九分种一分管’也不为过。”

除此之外,为了持续提高单产水平,土壤肥力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在生产实践中,我们采取了两项关键措施:首先,实行秸秆的全量还田,这样可以有效地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其次,持续不断地施用有机肥料。根据我省对小麦高产田块进行的取样调查,结果显示,连续多年施用有机肥料显著改善了土壤的物理性质,并充分满足了小麦在整个生育周期中对养分的需求。陈欢进一步补充道:“这些措施的实施,对于提高小麦产量起到了显著的促进作用。”

农业科技研发应着重于成果的实际应用,并确保其能够转化为实际效益,显著提高农作物产量,达到新的高度,这才真正实现了“将研究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责任编辑:admin

免责声明: 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如涉及作品内容或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工作人员联系(18731251601),我们将第一时间与您协商。谢谢支持!

进入新闻频道新闻推荐
商讯新闻商讯新闻
资讯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