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新生活在线 正文

近期,一场别开生面的艺术课程在西溪湿地火热启动。小朋友们在这片充满生机的“水泊梁山植物档案馆”中穿梭,漫步于芦苇丛、睡莲池等湿地风光,寻找《水浒传》中梁山英雄们的“足迹”。

在“水浒植物探险”的趣味活动中,湿地里的各种植物激发了孩子们的无限想象力:他们将芦苇丛幻化为自然的防御工事,将水葫芦比作武松巡游时的浮动宝座,香蒲则被比作林冲手中的柔韧长剑,而盛开的睡莲则扮演着传递“梁山机密”的信使角色。

木木老师介绍,课程以“水泊梁山植物档案馆”为切入点,是为了让孩子们理解,梁山好汉的“藏身地”是一片充满水生植物的“芦苇荡”。“植物既能做食物、武器、藏身地,也能入诗入画。”他解释,这种“植物+水浒”的跨学科体验,能打通自然知识与文化想象力,让孩子们从植物形态出发,结合水浒人物设定,为创作积累鲜活灵感。

带着湿地里的发现,孩子们走进杭州西溪水浒文化展示馆的“梁山创意工坊”。主讲人王晓君老师是韩国Articolle思维艺术教材的作者,她结合了教材中“三维创作引擎”的教学模式,让创意进一步落地——结合故事化任务、多感官体验与科技辅助,引导孩子们从文化的“临摹者”变身“再创者”。“扈三娘的盾牌会不会是一片荷叶?”“武松能把芦苇编成隐蔽迷宫吗?”这些代入感十足的问题,让抽象的水浒人物变得“看得见、摸得着”,也让创作思路越发清晰。

当本土少年在自然与经典的交融中迸发灵感,这场植根于西溪湿地的文化盛宴,也正以画笔为桥,引来国际视角的共鸣。

“绘画是孩子理解传统文化的‘时空胶囊’,更是跨文化传承的密钥。”韩国青年艺术家Chris的观点,道出了艺术在文化传播中的独特价值。他举例说,当孩子们画扈三娘的红妆与铠甲,“巾帼英雄”的形象便从文字变得具象;当张顺从“浪里白条”化身为“荷花精灵”,人物便真正走进了孩子的内心。

年仅10岁的美籍华裔小画家杨瑾瑜,通过一幅名为《莲滩鹭影玉麒麟》的画作,深刻地表达了她对《水浒传》的独特理解。在阅读这部经典名著之后,她巧妙地将西溪莲花滩作为背景,描绘出卢俊义手持麒麟黄金矛,屹立于莲花白塔之间的壮丽场景。“卢俊义的形象,既蕴含着贵气,又不失侠义精神,正如西溪湿地,既是帝王寻欢作乐的繁华之地,也是文人隐逸淡泊的宁静之所。”她的解读,使得水浒英雄与西溪美景之间,完成了一次跨越时空的巧妙对话,令人叹为观止。

在这场别开生面的绘画大赛中,我们不仅见证了一次让传统文化“焕发新生”的创新实践,更是一次深入人心的文化传承之旅。赛事以西溪湿地的丰富自然生态和历史文脉为背景,巧妙地融入水浒文化展示馆、蔡志忠美术馆等著名文化地标,让孩子们在实地探访与创作中,深刻理解并感受经典文化的魅力。与此同时,国际参赛者的踊跃参与,更是彰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广泛影响力和独特的国际吸引力。

责任编辑:admin

免责声明: 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如涉及作品内容或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工作人员联系(18731251601),我们将第一时间与您协商。谢谢支持!

进入新闻频道新闻推荐
商讯新闻商讯新闻
资讯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