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新生活在线 生活新闻
分享

江苏省首届城市足球联赛,即“苏超”,不仅引发了全民玩梗的热潮,更超越了赛事本身,成为展现中华文化主体性的一个生动例证。这里的“文化主体性”,指的是特定文化群体对其所属文化的自觉反思、深入认识和富有创造性的文化实践。这种文化主体性表现为对传统文化自觉地进行创新实践,旨在推动文化范式的变革、文化模式的转型以及文化传统的持续发展。

文化的本质,是对共同历史记忆、地理人文、风俗习惯、思维方式的承载和记录。在“苏超”玩梗式传播中,我们看到对历史记忆的创造性接续——“十三太保”可追溯至晚唐李克用及其勇武军团的民间演义,“散装江苏”的格局早在明代南直隶时期就有迹可循,网友则进一步借此来隐喻江苏十三市的历史渊源与关系;我们还看到对汉字构形的符号化演绎——常州因赛事连败被戏称为“吊州→巾州→丨州”,网友将汉字笔画消减与球队战绩关联,常州官方则顺势发起“为常州补笔画”活动,将网络形象危机转化为文旅推广乃至汉字教育契机。

类似的玩梗并非简单的网络狂欢,一定程度上是对中华文化根脉的深度挖掘。当网友以幽默段子化解地域隔阂,中华文化和而不同的传统智慧得以生动延续;当汉字笔画成为大家心领神会的梗,解构汉字就成了独属于中华文化的乐趣与默契。可以说,网友对传统文化符号的创新转化,凝结的是玩梗背后的文化认同。

中华文化主体性定义“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我们的精神家园是什么样”的核心问题,为个体和群体提供明确的、具体的文化归属对象。植根于深厚历史底蕴和独特精神内核的主体性,使得文化认同不仅仅是对外在符号的认同,更是对内在价值观和精神家园的深刻归属感。强烈的文化认同感会激发人们守护、发展自身文化的责任感与创造力。

文化认同并非完全被动接受。在认同过程中,不同群体、不同时代的实践会对主体性的具体内涵进行调适、丰富和发展。由此,既有文化主体对文化传统的继承发展,又有文化主体对文化传统的反思重构。让文化传统在辩证中生长、在创新中发展,是中华文化回应挑战、开创新局的主体性和生命力所在。

进一步观察,我们不难发现,那些敢于巧妙运用网络流行语甚至自嘲的人,其背后所体现的正是深厚的文化自信。文化认同作为文化自信的基石,而文化自信则是文化认同的更高境界。这种由文化主体性所激发的自觉意识,为文化自信提供了坚实的思想支撑。主体性强调的是,我们要从中华文化的独特视角出发,去审视和理解世界,这样我们才能建立起对文化的自信和自立。文化自信不仅为我们的开放包容提供了强大的底气,使得人民群众在开放的过程中能够坚守自己的文化立场。同时,它也为文化交流和互鉴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使得人民群众在交流的过程中能够不断提升自己的辨别能力,并积极输出我们的价值和精神。

2025-08-10 09:00

责任编辑:admin

免责声明: 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如涉及作品内容或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工作人员联系(18731251601),我们将第一时间与您协商。谢谢支持!

相关阅读
关键词:
最新文章
热点内容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