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新生活在线 正文

利用城市改造来激活现有资源是一条可行的道路。在近年,上海积极运用城市边缘地带和未被充分利用的空间来打造袖珍公园,这已成为一种流行的“公园+”模式。

口袋公园作为大都市密集区域补充公共空间和绿化的关键措施,其建设通常位于城市道路、商业街区或居住区周边,占地面积介于400平方米至1万平方米之间。与那些规模宏大、气势磅礴的城市公园相比,这类小型公共开放空间更贴近居民生活,具备更高的可达性。它们不仅能够满足居民对于周边生态休闲游憩空间的需求,更在提供相关功能上展现出显著的优势,使得居民能够在繁忙的都市生活中,享受到一份宁静与惬意。

许多潜在的存量资源转变观念,也能为下一个“千园之城”建设贡献力量。外环绿带变身环城生态公园带,以及单位附属绿地的开放共享,都是上海“挖潜”的代表作。

2021年,上海全面启动环城生态公园带建设。截至今年7月,浦东赵家沟秀林公园、嘉定蝶语园等40座“环上公园”已建成,明年之前,普陀新杨公园、浦东沔西公园等最后10座“环上公园”也将建成。同时,上海还在推进“五个新城”每年50公里环新城绿道和5000亩环新城森林生态公园带的建设。

上海还有许多“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单位附属绿地,它们往往有深厚的绿化、历史文化基底。在不改变权属和充分尊重权属单位意愿的基础上,截至今年7月底,全市已开放共享单位附属绿地162处,100余公顷绿地向公众敞开。

此外,一些可开放的立体绿化也有成为公园的潜力。上海市绿化市容局公绿处处长管群飞介绍,立足超大城市实际,在“寸土寸金”的压力下,在“空中”造绿,已成为上海多维度拓展生态空间的重要增长点。“十四五”期间,上海的目标是新建200万平方米立体绿化。

近年来,越来越多尝试打破传统功能边界的非典型“公园”正在上海出现,它们也将是上海下一阶段“千园之城”建设的重要切入点。

比如属于环城生态公园带体系的楔形绿地和生态间隔带。

环城生态公园带是以外环绿带为骨架,向内连接10片楔形绿地,向外连接17条生态间隔带,与“五个新城”环新城森林生态公园带密切衔接的宜居宜业宜游大生态圈。通俗来讲,就是“一大环”和“五小环”。“一大环”主要由“环上”(98公里外环绿带)、“环内”(楔形绿地)、“环外”(生态间隔带)构成。“五小环”指的是“五个新城”绿环。

截至今年7月,上海累计新增楔形绿地330公顷,正在推进吴淞江、碧云楔形绿地,北蔡、大场楔形绿地的建设,吴淞江生态间隔带已纳入《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及周边地区专项规划》。

绿道主要依托绿带、林带、水道河网、景观道路、林荫道等自然和人工廊道建立,它串联起多样化的自然和人文景观节点,以及破碎的城市生态系统,具有休闲健身、生态保护、文化旅游等多元功能。

目前,环城生态公园带尚存若干断裂之处,而绿道建设则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若将绿道贯穿其中,上海将新增一座面积超过40平方公里的巨型公园。管群飞如是说。

以相同的角度审视上海的郊野空间,我们发现这座城市依然拥有广阔的林地资源等待提升服务功能。截至目前,上海已成功建设了193座开放休闲林地,这些林地遍布于闵行、嘉定、松江、浦东等9个行政区以及临港新片区。这些林地不仅为市民提供了休闲、健身、康养等多种服务功能的绿色生态空间,更成为城市中不可或缺的绿色氧吧。在这些林地中,服务功能尤为完善的,已被进一步打造为休闲森林公园,目前上海共有119座休闲森林公园,为市民提供了一个亲近自然、放松身心的理想场所。

责任编辑:admin

免责声明: 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如涉及作品内容或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工作人员联系(18731251601),我们将第一时间与您协商。谢谢支持!

进入新闻频道新闻推荐
商讯新闻商讯新闻
资讯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