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新生活在线 正文

20万立方米的农业用水权跨区域交易,不仅使得游客在漂流游玩后不再担心衬衫泛黄,而且激活了原本闲置的水资源,成为芜湖市首宗“农业与旅游”相结合的水权交易案例,实现了双方共赢的局面。

初秋的湾沚区,高温仍弥漫。8月29日,记者于湾沚区红杨镇洋滩河梦幻漂流景区入口目睹,蜿蜒山丘之上的高空漂流设施上,清澈的河水持续流淌,游客们驾驭着气垫皮筏随波逐流,不时激起片片沁人心脾的凉意。

“水很干净,弄到脸上、眼睛里也没事!”来自江苏丹阳的陈女士一家开心地说。而在去年此时,同样的漂流项目,游客的白衬衫下来后竟被染成了黄色。

作为安徽阳滩河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的负责人,徐承云曾为水质问题夜不能寐。游客的投诉和差评压得他喘不过气:“水太浑浊了,不干净。”

该漂流项目全长近3.5公里,其中900米是高空玻璃漂道,需要从下游不断提水。水源来自下游一个山塘,“靠天补水,很不可控,只能反复使用,水变得浑浊,高温下有异味。”徐承云坦言。

自2023年开业以来,水量不足、水质不佳成了最大困扰。“从来不敢大力宣传,游客来得多,投诉就多。”企业年年亏损,生存艰难。

转机来自湾沚区水务局的“访企入村”行动。了解到企业困境后,一个大胆的想法诞生:能否利用红杨镇汤泊河灌区为景区输水?

2023年,汤泊河中型灌区续建配套项目完成,解决了灌区7.2万亩的农田用水难题。节水改造后,灌区年节约用水约450万立方米。这些富余的水若一直“沉睡”,无疑也是一种浪费。

但常规取水路径行不通:企业需先办理取水权证,仅第三方评估就要5万—10万元,还需建设一套专用的取水设施,成本高昂。全部流程完成需要至少40天,夏天是旅游旺季,企业等不起。

区水务局副局长洪许强深入研究《安徽省用水交易管理实施办法》,发现灌溉用水户水权交易章节中并未对受让方的用水权证做要求。“能否让灌区富余农业用水直接转让给景区,免去企业办证环节?”

农业向生态旅游的“跨界”水权交易,少有先例。洪许强咨询多方专家,得到肯定答复:“只要不是明令禁止的,都可以尝试。”

随后,区水务局主动担当“中间人”,向取得汤泊河灌区取水证的红杨镇人民政府与旅游企业双方宣讲政策、成本节约优势,打消合作顾虑。很快,双方“一拍即合”。

水务局开启“上门服务+绿色通道”模式,仅用5个工作日就完成协议签订、备案全流程,并指导企业利用现有水利设施引水,避免大额投入。

8月中旬,红杨镇人民政府与安徽阳滩河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成功签订水权交易协议。此次交易中,安徽阳滩河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通过灌区既有水利设施获得20万立方米引水。

变化立竿见影。“这个暑假终于敢宣传了,游客量翻番,周六800—1000人,周日达1500人。”徐承云欣慰地说,“现在来人越多,好评越多,形成正向循环。”

企业凭借有限的资金投入,便成功获得了稳定的水源供应;与此同时,政府通过有效利用非灌溉期的闲置资源,实现了资源的盘活,显著增加了收入来源;游客也因此享受到了更加优质的体验,实现了真正的多方共赢。安徽省水科院的高级工程师张靖雨指出,此次水权交易不仅带来了多重价值,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它成功打破了行业间的壁垒,实现了水资源在跨行业间的有效、高效配置;其次,它将原本的被动审批流程转变为主动服务,精准解决了企业在水资源使用方面的“瓶颈”问题;最后,通过市场化的手段,有效推动了水资源从低效使用领域向高效使用领域的合理流动。

一纸协议不仅为企业的“口渴”提供了滋润,更如同春风化雨,盘活了原本闲置的资源,激活了沉睡的生机,犹如一池春水荡漾开来。据悉,芜湖市将以此交易为契机,未来将进一步拓展湿地生态补水交易等多种类型的资源流转模式,致力于构建一个更加规范、高效的水权交易市场体系。此举将为区域的高质量发展源源不断地注入强大的“水动力”,助力区域经济的繁荣与进步。

责任编辑:admin

免责声明: 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如涉及作品内容或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工作人员联系(18731251601),我们将第一时间与您协商。谢谢支持!

进入新闻频道新闻推荐
商讯新闻商讯新闻
资讯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