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新生活在线 正文

超导材料是一种在极低温度条件下,其电阻降至零并表现出完全抗磁性特征的革命性材料。

借助超导技术,中车长客正在研发时速可达600公里的超导电动高速磁悬浮列车;位于上海徐汇区的全球首条35千伏公里级高温超导电缆,已稳定运行三年半时间,且能够有效减少地下管道廊道空间需求超过70%。

超导材料被视为全球各国争相推崇的关键新型材料,其应用范围涵盖磁悬浮、电缆以及可控核聚变等多个领域,均蕴含着高达万亿级别的巨大市场潜力。

本世纪初,上海曾考虑以“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方式,谋求超导电缆产业突破,但联系欧美日等超导领军企业后,对方或拒绝,或开出天价。

上海决定靠自己。

2011年,上海交大制备出我国首根百米级超导带材,同年成立上海超导公司。此后,上海超导带材产量不断进阶,2016年、2017年和2018年,分别达到10公里、17公里和43公里,更在2020年跃上200公里。这种百公里以上供货能力,在当时已居全球前列。

2020年夏,长期从事股权投资的马韬开始接触上海超导团队。他引入以上市公司及主流投资机构为主的投资人团体,带来逾4.3亿元净现金,并于2022年3月出任董事长。

在过去的近两年间,马韬深入观察并记录了全球范围内可控核聚变领域的发展动态。他发现,随着“高温超导”技术的突破,这一领域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兴奋和期待。超导材料根据温度的不同分为低温超导和高温超导两大类,其中,零下233摄氏度以下为低温超导,而零上则为高温超导。 在欧洲,目前正在建设中的“人造太阳”——ITER项目,就是一个超大型的托卡马克装置。该装置使用的是低温超导带材,其高度达到30米,直径28米。然而,如果选择使用高温超导材质,有望将这个“甜甜圈”装置的尺寸和造价降低数十倍,从而极大地推动可控核聚变技术的进程,为人类未来的能源发展带来更多可能性。

马韬先生预测,可控核聚变技术或将迎来重大突破。然而,若高温超导实验室的技术未能实现工业化量产,其对整个产业的贡献将微乎其微。回顾其他产业的成长历程,马韬指出,在高温超导领域,尽管短期内市场需求尚不明朗,但中长期需求却十分明确。因此,他强调,只有率先具备工业级供货能力,才能在全球范围内激发出“敢于”投入大规模项目的勇气和决心。

责任编辑:admin

免责声明: 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如涉及作品内容或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工作人员联系(18731251601),我们将第一时间与您协商。谢谢支持!

进入新闻频道新闻推荐
商讯新闻商讯新闻
资讯资讯